黄山松涛图

1980 - 1989年

彩墨 纸本

134 x 68 cm

签名左下:林风眠
钤印左下:林风瞑印

预估价
7,200,000 - 9,000,000
1,714,300 - 2,142,900
219,500 - 274,400
成交价
14,600,000
3,452,353
442,089

羅芙奧台北2007春季拍卖会

047

林风眠 (中国, 1900 - 1991)

黄山松涛图


Please Enter Your Questions.

Wrong Email.

来源:


香港三槐堂收藏

图录:


周卫明编,《艺苑掇英第七十二期:三槐堂藏现代书画专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上海,2004,彩色图版,页88

赏析:

《黄山松涛图》是林风眠少见采取非方形、立轴构图的风景图画,完成于香港时期(1977-1991)。

根据艺评家郎绍君的描述,1920年代至1930年代初期,林风眠采用的构图不外乎立轴形或长卷形,很少有正方形与标准长方形(黄金律分割),大约从1937年前后,林风眠进入五十多年的"方纸布阵"的阶段,此一变化背景是林风眠减少油画的创作,渐渐以水墨和彩墨为主,直接表现社会矛盾和人生痛苦的主题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风景、花鸟、仕女与静物等平和的主题。

林风眠曾经说过他采用方纸构图是出自于宋画。中国传统绘画最普遍与典型的形式是"立轴"和"横卷",郎绍君对于林风眠选择方纸布阵的构图,认为是因为他在寻找着一种个性,有意与传统规范和习惯拉开距离有关。他说:"立轴和横卷是特定文化的产物,和中国的建筑、文人把玩的习惯有关,其深层根源则出自传统的整体自然观。立轴长于表现高远、深远境界,横卷便于刻画移步换形、时空转换的诸种图像。"(摘录自郎绍君,《创造新的审美结构──林风眠对绘画形式语言的探索》,《林风眠研究文集》(二),阁林国际图书有限公司,台北,2000年7月,页48)

郎绍君发现,1980年代的林风眠在继续运用方纸构图的同时,开始较多的采用长方构图,一般采取横向,立轴的比例较少,但并不严格按照黄金分割比例来裁接。我们也发现,1986年、1990年两度发表于东京西武百货的展览目录中,数幅以长方形构图的作品,几乎成了日本两次展览的展览重心,显示画家此阶段亦积极研究中国经典绘画的精神。此幅《黄山松涛图》采取的立轴构图,在所有林风眠画作中可谓是相对稀有的。古人徐霞客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名言,画家为了表现出黄山的奇特高远、苍松的雄伟,特别采取了"立轴"的形制,用笔泼辣苍阔、风格雄健豁达,精神上追寻一种沈郁、阳刚的汉唐之美,有别于他描写仕女、静物画时所追求温婉秀丽的形式美。

《黄山松涛图》一作并非画家的实景写生,而是记忆中的山水印象集锦:黄山的壁裂千仞,化为远处朦胧的山峦,留白的处理恰到好处;被秋色染得金黄的蓊郁山林,则是历历在目,成为画面最显目的焦点,白墙黑瓦隐身在高耸的秋林之间,足见画家对故乡的追忆之情;苍劲的松树沿着山势向上挺生,则吐露了画家不屈不挠的风骨。晚年的画家寄情于山水怀想,融入真情与诗意在其线条、造型与色彩结构之中,没有过多的雕饰,仅有怡然自得的朴真写意。

尽管生活在都会丛林里,林风眠的绘画却不见现代化的人物、景致,这是画家自上海时期之后惯有的隐遁精神。他的画是心象的映照,彷佛是从另一个世界来窥看现实的人间。林风眠的学生闵希文认为,香港时期的林风眠仍在不停顿地探索,在变形和形的组合上又作了不少的尝试。1919年林风眠到过香港,半个甲子之后,再看的香港已经截然不同,巨大环境的变化对林风眠应是有极大的刺激。他指出:"这时先生以黄山为题作了不少画。也许香港的高楼林立,使他的思绪与黄山的群峰相联系,在夕阳余晖下,怎不被它的雄伟壮观慑服。他还画了许多江河的景物,也是先生对四川的山峰和嘉陵江的怀念......看来一个画家想画的对象,都不是他临时找的,而是他长期熟悉又被它所感动的东西,甚至从小就在脑海中生了根的......"(摘录自闵希文,《为艺术战的林风眠》,《林风眠研究文集》(三),阁林国际图书有限公司,台北,2000年7月,页152)

对于画家此时色彩的运用上,郎绍君指出红、黄等暖色的运用:"八十年代以来,林风眠在总体上强化了色彩的对比与分离,赋予他的画面更开放更热烈的个性。在刺激性的颜色中,还特别多用红。他根据记忆和印象画的黄山,有的简直是橘红、橙黄的交响,而且笔势如龙腾虎跃,辉煌、壮丽、高亢,可以说那已不仅是黄山景色,乃是一曲生命燃烧的颂歌。"(摘录自郎绍君《创造新的审美结构──林风眠对绘画形式语言的探索》,《林风眠研究文集》(二),阁林国际图书有限公司,台北,2000年7月,页56-57)

的确,林风眠走过大半个世纪,带给人们丰饶而神奇的心灵风景,他是一位常保纯真赤诚的艺术家,尽管一生历经动荡迁徙,他总是孤独地追求并实践他的理想。透过他的绘画艺术,人们看到的是美好的生命力,坚毅向上的精神,无怪乎他被后人誉为中国现代美术发展的先行者,更是一代的大师。


FOLLOW US.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