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荡

彩墨 纸本

51 x 41.5 cm

签名右下:林风眠
钤印右下:林风暝

预估价
2,400,000 - 3,200,000
572,000 - 762,000
73,400 - 97,900
成交价
3,658,000
885,071
113,181

羅芙奧台北2006秋季拍卖会

039

林风眠 (中国, 1900 - 1991)

芦花荡


Please Enter Your Questions.

Wrong Email.

展览:


「林风眠」画展,大未来画廊,台北,展期自2005年6月11日至7月3日

图录:


大未来画廊2005年「林风眠」画展邀请卡封面

来源:


苏富比拍卖,香港,2003年10月27日,编号355

现有收藏者购自上述拍卖

赏析:

彩墨"画戏"的经典

20世纪50至60年代,是林风眠艺术的重要时期。其中特点之一,即是戏曲人物画的转向。画家借鉴舞台形象,进行舞台人物画彩墨创作,其中既有侧重形式探索的因素,又有精神方面的需求,凭借戏曲故事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良知。他经曾说:"我喜欢看电影和各种戏剧,不管演得好坏,只要有形象、有动作、有变化、对我总是有趣的。"其实,令林风眠着迷的,并不是戏曲故事,也不是演技与表演风格,而是为了画戏。林风眠彩墨作品《芦花荡》正是这时期经典的"画戏"之作。

其实,林风眠画戏,不是为了再现舞台上的美,而是为了一种形式的探索,用林风眠的话来说就是"综合的连续感",即物象在空间中的时间表现。该作品形式探索的突出之处,在于尝试立体分离等方法,运用平面切割、符号象征和狂放的直线,以及黑、蓝、赭、白等色彩的对比,刻画出空前强烈的戏剧性场景。画家对力与美、善与恶、历史与现实的感受,都收纳在悲壮而纷乱的画面中了。这无疑取决与画家西方现代艺术观念与手法的借鉴,寻求一种新的造型时空表达方式。他在1951年给友人的信中写道:"我想从旧戏的动作,分化后再想法构成创作,在画面上或者可能得到时间和综合的观念。"

林氏戏曲人物画的创作有一个变化过程。即画家从保留舞台形象与舞台空间特征,到跳出舞台空间与舞台情节,只借助于舞台化的造形表现画家的情思与观念,而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内心世界注入其中。这可以说是林风眠拉大与舞台艺术距离的一种再创造,也是画家对戏曲人物绘画的一种重要的突破。这种突破,正是得力于新的造型时空表达方式。作品《芦花荡》即属于此类突破之佳作。该作品与画家相关的戏曲画探索一脉相承,重点在于动态的捕捉,并以几何形变形刻划人物,从中穿插着直线、弧线的构成的轮廓线,并由黑和褐为基调的色块组成形象,产生平面化的装饰风格,赋予舞台人物以凝重而又丰富的视觉感受。

事实上,林风眠笔下的传统戏剧人物造型,如同其所擅长描写的仕女人物、渔村风情和各类静物一样,都曾经不同程度地结合了东西方艺术语言的重要经验融合而得。就拿《芦花荡》等类型的戏剧人物画而言,一方面,画家在艺术构思过程中,彩墨造型与后印象派、野兽派和立体派的影响有关,试图将对象的内在结构,与丰富的色彩与奔放的笔触融为一体。可以说,《芦花荡》中的形象造型,显示了艺术家单纯而简约的艺术追求,并形成高度概括的视觉符号。作品中,人物所处的场景画面运用了概括的手法表现,突出人物造型的简化倾向,在单纯的基调基础上,求得丰富多样的表现效果。另一方面,林风眠又运用宣纸、松墨和毛笔,作为地道传统绘画材料和主要媒介,使得墨色和墨线的表现,形成轻盈和透明的奇特效果,并借鉴民间美术语言的融合,显示出绘画语言的平面化倾向。因此,我们同样能够通过林风眠的这一"画戏"之作,表达出孤傲、沈寂和苍凉等中国传统审美思想和趣味,开启了中国彩墨画的创新之路。


FOLLOW US.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