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
和闐田黃玉歷代量都極為稀少。它柔和如脂,細膩滋潤,是當仁不讓的玉中的珍品。清代的諸多傳世玉器中,黃玉作品數量極少,通常是可遇而不可求。天雞是古代的神鳥。相傳住在東海岱輿山的扶桑樹上,率天下之雞報曉。南朝梁任昉所著《述異記》中記述:“東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樹……上有天雞,曰初出,照此木,天雞則鳴,天下雞皆隨之鳴。”唐代詩人李白也曾有過“半壁見海日, 空中聞天雞”的名句。在古代,天雞是瑞獸,乃吉祥之物,能避邪祈福。在清代皇家藝術陳設品中,天雞是呼喚日出、呼喚光明的神鳥,成為宮廷內府專用的形象。清代民間藝術品中絕少看到天雞造型的器物。
這件黃玉龍首天雞壺造型十分獨特稀有,借鑒了古青銅器“盉”的器形。天雞,是也鳳的別稱。此壺整體如圓雕之鳳,蓋頂端坐壹尊鳳雛。龍是皇權的象徵。此壺以龍首為流,上結兩條綬帶,十分罕見。龍口下方配以活環,遠觀似鳳首。壺口一圈飾雲肩如意紋。壺體兩側取自商周古玉中的神鳥圖案。壺柄參照古玉器形制,形似鳳尾。線條優美的四足上是典型的古代青銅器紋飾。這件作品運用浮雕、透雕、圓雕及挖空多種工藝手法,雕刻出這件高貴清雅,巧奪天工的佳作。此壺集龍鳳於一體,意為陰陽調和,龍鳳呈祥。
這種四足帶流的器皿在上古時期叫盉,是古代酒器。那時候“盉”與“和”是通假字。清代段玉裁注的《說文解字》中說,因為“和”字流行,使得“盉”、“龢”等同義詞字被取代了。乾隆皇帝好古成癖,更愛考據。用“盉”來比喻“和”正是有據可考的。
滿族以武功奪天下,卻特別注意用文德守江山。從清朝入關的第一位皇帝順治帝開始,各代統治者都崇尚漢文化,研讀漢文詩賦典籍。乾隆皇帝自幼飽讀詩書,深受漢文化熏陶,有雄厚的國學功底。儒家文化在清代是國學正宗,是皇權的法理基礎。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中庸,就是“中”與“和”。《中庸》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所謂“執中致和”,就是通過“不偏不倚”的方法,實現天地上下尊卑各安其位,使世間萬物孕育成長,達到天地萬物完美和諧的境界。可見,這個“和”字囊括了人世禮制,自然運行,萬物生機的法則,充分體現了乾隆皇帝為君的理念,符合他著重“
這件黃玉龍首天雞壺造型十分獨特稀有,借鑒了古青銅器“盉”的器形。天雞,是也鳳的別稱。此壺整體如圓雕之鳳,蓋頂端坐壹尊鳳雛。龍是皇權的象徵。此壺以龍首為流,上結兩條綬帶,十分罕見。龍口下方配以活環,遠觀似鳳首。壺口一圈飾雲肩如意紋。壺體兩側取自商周古玉中的神鳥圖案。壺柄參照古玉器形制,形似鳳尾。線條優美的四足上是典型的古代青銅器紋飾。這件作品運用浮雕、透雕、圓雕及挖空多種工藝手法,雕刻出這件高貴清雅,巧奪天工的佳作。此壺集龍鳳於一體,意為陰陽調和,龍鳳呈祥。
這種四足帶流的器皿在上古時期叫盉,是古代酒器。那時候“盉”與“和”是通假字。清代段玉裁注的《說文解字》中說,因為“和”字流行,使得“盉”、“龢”等同義詞字被取代了。乾隆皇帝好古成癖,更愛考據。用“盉”來比喻“和”正是有據可考的。
滿族以武功奪天下,卻特別注意用文德守江山。從清朝入關的第一位皇帝順治帝開始,各代統治者都崇尚漢文化,研讀漢文詩賦典籍。乾隆皇帝自幼飽讀詩書,深受漢文化熏陶,有雄厚的國學功底。儒家文化在清代是國學正宗,是皇權的法理基礎。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中庸,就是“中”與“和”。《中庸》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所謂“執中致和”,就是通過“不偏不倚”的方法,實現天地上下尊卑各安其位,使世間萬物孕育成長,達到天地萬物完美和諧的境界。可見,這個“和”字囊括了人世禮制,自然運行,萬物生機的法則,充分體現了乾隆皇帝為君的理念,符合他著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