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具系列

2001年

油彩 画布

150 x 104 cm

签名右下:曾梵志 2001 Zeng Fanzhi

预估价
30,000,000 - 48,000,000
7,317,000 - 11,707,000
956,900 - 1,531,100
成交价
52,960,000
13,649,485
1,756,551

羅芙奧台北2011秋季拍卖会

195

曾梵志 (中国, 1964 年生)

面具系列


Please Enter Your Questions.

Wrong Email.

赏析:

自 1994 年的「面具系列」作品开始,曾梵志打破了中国当代绘画的模式、拓展了疆域、将自我情感与反思观察导入传统现实主义表现的艺术形式。其他同期艺术家的创作受到美国普普艺术的影响(这也是社会与政治对现今中国社会的评论),曾梵志的创作却以自我与反思为中心,借此打破中国传统。曾梵志的创作方式由于「面具系列」而享誉全球,同时也为中国的观众呈现一个全新的艺术世界。


当代中国艺术家接受中国各所艺术学院的现实主义传统训练,毕业时,人人都擅长现实主义绘画。因此年轻艺术家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找到自己的声音,并透过自己的艺术成功发声。由于中国社会在 1990 年代急速迈向现代化与开放,因此年轻艺术家比较容易采用愈来愈被大众接受的当代风格,包括「政治波普」和「玩世现实主义」,这些风格相当受到西方观众的喜爱,因此可确保作品有一定的市场。曾梵志是灵魂与理智的探险家,绝不会满足此种俗套的创作与社会评论,而是不断向内探索,呈现自己的感情。


「面具系列」是当代中国绘画的指标,引起海内外观众的共鸣。曾梵志于 1994 年从故乡河北武汉移居北京后,随即展开此系列的创作。离开故乡移居北京遭遇的困难甚至造成些许创伤,因为他离开了故乡的温暖与同志情谊,发现自己在大城市变得孤独寂寞。他感受到新同学与老师的冷漠与疏远,而且难以理解,城市中的人际关系令他感到孤立、寂寞、绝望,也还有一种遭受背叛的感觉,因为在争夺社会地位与新社会的机会时,大家表面上友善亲切,实则隐藏了真正的自己。


曾梵志是观察力相当敏锐的艺术家,与他同样脆弱的人物是他长久以来的创作主题。「面具系列」源自他对北京都市年轻人的观察,每个人似乎都戴着面具,隐藏真实自我。他们非常关注外在事物,如穿着打扮、容貌外观、行为表现、是否符合社会规范,却忽略逃避了内心的世界、更内在的自我、精神与心灵的快乐,这种紧张的情绪进而导致焦虑、痛苦与迷失。曾梵志的「面具系列」成功捕捉到这种紧张和压力,他笔下的单一人物或群体衣着合身,宛如穿着束身衣般,姿势僵硬不自然,脸上戴着白色面具,眼神怪异而空洞,仿佛是灵魂的镜子,反映出主角内心世界的真实状态。


2001 年创作的「面具系列」中,一名孤单疏离的人,以破除因袭的姿势出现在画作中央,他合身的衣著文雅细腻,白色面具下却透出困惑茫然的眼神,营造出悲伤与渴望的氛围。服装与面具的冷酷外表,与红润肥胖的手和曝露的脸部肌肤形成尖锐对比。衣着与面具代表看似光滑的外表,易变的内在如生肉般曝露在外(尤其是夸张的手),外表和内在之间形成强大的张力。主角极力表现外在的平静,事实上,虚饰的外表下却情感汹涌。以曾梵志的语言来说,对人类而言,这种对真实自我的否定会导致脱节、疏离与终极深沉的痛苦。


曾梵志对于伤者的描绘并未完全表现其不幸与悲伤,对于「面具系列」的主角有一种自觉,为救赎提供一丝希望。曾梵志是受内心驱策而创作的艺术家,因此能深刻听见自己心理的运作,笔下的主角通常是他内心骚动的自我形象。但曾梵志知道,深思与反省能够增进内在快乐并产生新见解。从小就内向敏感的曾梵志,一直觉得自己是疏离、孤独的。成为年轻艺术家后之所以离开武汉,乃是因为觉得自己的作品不被了解,向他微笑点头的人们其实心里都认为他疯了。移居北京后,他发现自己变得更孤立、更无法与周遭的人来往,但却发现自己的作品与思想本质被人接受了。因此,虽然承受深刻的痛苦磨难,却伴随着希望与救赎的可能性。


遭逢文化大革命的孩子,成长的环境骚动而混乱,使得敏感的孩子退回自我内心,养成极内向的性格。他的艺术作品处处展现这方面性格,最好的艺术作品(尤其是「面具」系列)更表现出强烈的情感。他在湖北艺术学院求学时,对于欧洲表现主义的发现成为他创作的工具,在画布上探索自己的生命与情感,也描绘周遭观察到的人们。曾梵志是最有个性且最个人主义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他的作品能唤起热情、活力与情感的共鸣。他的作品「面具」完美捕捉了他对个体的观察心得,个体饱受社会折磨,因为社会只关心社交应酬的表现并隐藏真实内在的动机,而不能完全接受个体之间的差异。在创作「面具」系列时,曾梵志也创造出现今中国社会最典型的象征,也就是那些带着面具、不可知、疏离、轻蔑且受到深刻折磨的个体。


FOLLOW US.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