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镜仕女

1940 - 1943年

彩墨 纸本

32.5 x 22.5 cm

签名左下:林风眠
钤印左下:林风瞑印

预估价
580,000 - 800,000
136,900 - 188,800
17,600 - 24,200

羅芙奧台北2007秋季拍卖会

039

林风眠 (中国, 1900 - 1991)

对镜仕女


Please Enter Your Questions.

Wrong Email.

图录:


《绝色人家──林风眠绘画》,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香港,2003,彩色图版,页44-45

赏析:

学术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完美结合──析林风眠的艺术及行情

悲怆而辉煌的艺术人生

林风眠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原名林凤鸣,生于广东梅县,自幼喜爱绘画,19岁赴法勤工俭学。先在第戎美术学校进修西洋画,后又转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深造。在学校里所受的教育是学院派的,但在校外深受当时流行的现代流派的影响,如后印象主义、野兽主义及原始主义,其中又以马蒂斯、莫迪葛里亚尼最为突出。他们的影响体现于林风眠中西结合的画风之中,其作品曾入选法国秋季沙龙。

1925年林风眠回国后出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1928年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创办国立艺术院(后来的浙江美术学院)任校长。抗战期间,林风眠辗转西南,生活清苦,每天面壁作画,极力试图打破传统绘画形式。1950年林风眠辞去杭州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教授之职,迁居上海南昌路的一幢法国式二层楼房里,专门从事绘画求索。不久,法籍妻子携女离国,他孑然一身,过起清苦的生活。除了美协组织他到农村、山区、渔场深入生活外,他就闭门作画,每天子时已过,邻居仍能看到林风眠画室里的亮光。十几个春秋过去,艺坛几乎淡忘了林风眠,然而这正是他艺术的黄金时代,"林风眠格体"在寂寞耕耘中臻于炉火纯青。50年代,他的艺术更受到贬抑,生活拮据,每月只得上交两幅画以换取一点生活费。10年动乱期间,面对一次次抄家,无奈之中的林风眠将其数十年的心血千余张精心之作浸入浴缸,从抽水马桶中冲出去。

1977年林风眠移居香港,在香港过着隐居般的生活,仍孜孜不倦地从事艺术创作直至晚年,其作品画面色彩更热烈、笔墨更放纵、韵味更加醇厚。1979年林风眠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其间林风眠曾经任上海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为上海乃至全国的美术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赴港前将其在上海时创作的 105幅作品存放于上海中国画院,不久又将这批存画全部捐献给国家。

到了晚年,1988年林风眠应邀在台湾历史博物馆举办"林风眠九十回顾展","林风眠艺术研讨会"也在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召开,同年"林风眠画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1989年林风眠在台北展示了《屈原》、《南天门》、《火烧赤壁》、《恶梦》、《痛苦》、《基督之死》等作品,一改往日的和平优美,画面更趋于激烈惨淡,墨线强劲而多斜势,多折落,多击撞,充满不安和张力,情感如狂风暴雨,激荡、冲撞着胸中暴烈的火花。 1991年8月12日在香港港安医院逝世,终年92岁。

林风眠以独立特行的美术天赋,勇猛精进的求索精神,深入体悟西方美术的精髓,西为中用,万法归一,以其开拓革新的精神,开创了迥异于古今他人、令人耳目一新的崭新画风。成为融会中西、凸显民族精神的杰出美术家。无论世人的审美有何差异,而林风眠是公认的二十世纪不可或缺的美术大师,则是不争的事实。

融会中西而彰显民族精神的"林氏格体"

作为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林风眠是在融合中西基础上的中国现代绘画开创者。林风眠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理解,与同时代的其它画家不同。他对待外来艺术的态度并不是"西体中用",可以说是"西器中用"。虽然有人认为他是以西方艺术的视角切入本土绘画,在欧洲绘画观念的基础上运用传统绘画资源,但不能不承认,林风眠的绘画确实是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精神、强烈现实情怀的中国现代艺术。作为"中西融合"这一艺术理想的倡导者、开拓者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有人也称他为"中国的塞尚","中国现代绘画之父"。

林风眠吸收了西方印象主义以后的现代绘画的营养,与中国传统水墨和境界相结合,并融入了个人的人生经历,探索出风格鲜明的"林氏格体",是已经接近了"东西方和谐和精神融合的理想"的画家。林风眠擅长描写仕女人物、京剧人物、渔村风情和女性裸体及各类静物画和其它种类的风景画。从作品内容上看有一种悲凉、孤寂、空旷、抒情的风格,正是这种哀怨和孤寂使他的作品具有一种审美情趣的悲剧美。这与画家本人颠簸曲折的一生有关。从形式上看一是正方构图,二是无标题,他的画特点鲜明,观者一望即知。他试图努力打破中西艺术界限,造就一种共通的艺术语言。

弟子吴冠中曾经借用京剧的腔来说明林风眠的艺术特色:林风眠的腔是独特而鲜明的,他寓圆于方。他基本采用方形画面,追求最大的扩展与最严谨的紧缩,在胀与缩的矛盾搏斗中构成力的平衡。裸女、古装仕女、修女、缩颈的乌鸦、猫头鹰、莲花、浮萍、团扇、柠檬、秋叶等等弧曲之美的形象都谱入了林风眠的唱腔。但他又不仅仅局限于圆,在使用圆这个盾牌的同时,不断挥舞长矛:锋利的苇叶、飘拂的柳丝、横斜的枝叶、白鹭的腿、渔翁的竿......,形成既对照又和谐,统一在一幅画面之中。林风眠的这些特点对当代画家有深远的影响。

相容并包、学术自由的艺术教育

林风眠也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主要奠基者之一,在中国艺术发展中,林风眠的艺术教育观和艺术功能论同样具有特殊的意义。同时我们也能够从他的艺术教育主张中更加深入的理解他的艺术风格。

林风眠受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影响,承五四新文化运动之波澜,倡导新艺术运动,积极担负起以美育提高完善民众道德,进而促成社会改造与进步的重任。他锐意革新艺术教育,请木匠出身的画家齐白石登上讲台,聘请法国教授克罗多讲授西画,并提出了"提倡全民族的各阶级共享的艺术"等口号,全国艺坛为之欢呼。林主张"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教育思想,不拘一格广纳人才。培养出李可染、吴冠中、王朝闻、艾青、赵无极、赵春翔、朱德群、席德进等一大批文化艺术名家。

"介绍西洋美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这是林风眠为国立艺术院制定的办院宗旨。林风眠的这一办学思想和艺术思想,可以说萌发于留学的法国,清晰于北京办国立艺专及艺术运动,到杭州办国立艺术研究院就更加明确,不但自己要朝着这个方向走,而且要朝着这个方向培养学生。国立艺术院开学不久,他就提出西洋画和中国画系合并。体现林风眠和林文铮共同艺术思想的《艺术教育大纲》中,就有明确记录:本校绘画系之异于各地者即包括国画西画于一系之中。我国一般人士多视国画与西画有截然不同的鸿沟,几若风马牛之不相及,各地艺术学校亦公然承认这种见解,硬把绘画分成国画系与西画系,因此,两系的师生多不能互相了解而相轻,此诚为艺术之不幸!我们要把颓废的国画适应社会意识的需要而另辟途径,则研究国画不宜忽视西画的贡献;同时,我们假如又把油画脱离西洋的陈式而足以代表民族精神的新艺术,那么研究西画者亦不宜忽视千百年来国画的成绩。

林风眠以最大的诚恳向中国画界提出:"在现在西洋艺术直冲进来的环境中,希求中国的新画家,应该尽量吸收他们所贡献给我们的新方法;传统、模仿和抄袭的观念不特在绘画上给予致命的伤害,即中国艺术衰败至此,亦为这个观念来束缚的缘故。我们应该冲破一切束缚,使中国绘画有复活的可能。"

持续高走的市场行情

正是由于林风眠在美术史上的重要位置,及其作品在目前市场上流通的稀缺性,林风眠作品的价格在近几年持续高走。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拍卖市场中成交价超过100万港元的作品达200余件,超过400万港币的作品则有20余件。从整体看来,林风眠的作品一直受到的市场的赞许,价格一直高居不下。

从创作材质来看,彩墨画是林风眠艺术生涯中最主要也是比重最大的绘画种类,而林风眠的油画创作主要集中于其创作早期,创作量较少,加上文革时期的大量毁坏,其油画作品留存于世的量就更小了,而到香港之后几乎不再创作油画,所以说一旦市场上出现流传有绪的油画作品,林风眠的藏家势必会倾囊而出,志在必得。例如,在2005年香港拍卖市场上,出现了创作于约1940至1950年代的《山村》,引起市场极大的关注,并最终以728.8万港元高价成交。

从创作题材来看,仕女人物、京剧人物、渔村风情、女性裸体、各类静物画以及其它风景画中,仕女人物和京剧人物种类的价格相对较高。在2005年香港拍卖市场上,一件《四美图》惊艳全场,引起藏家竞相角逐,最终以 773.6万港元的成交价一举刷新其本人拍卖成交价格的纪录。除人物题材外,其它题材也有相当不错的拍卖成绩。在罗芙奥2006年春季拍卖会中,林风眠创作于1950年代的彩墨作品《秋岚》便拍得547.1万港元的不俗成绩。

从收藏市场来看,此前香港、台北一直是两大主力市场,两地都有专注收藏林风眠的藏家,尤其是香港。随着近两年大陆市场的迅速崛起,北京、上海两地的市场分额也在不断增长,并且已超过台湾地区的市场占有额。林风眠晚年迁居香港,在此居住十余年时间,并且持续创作不懈,因此他在香港拥有不少知音,目前几位重要的林风眠收藏家多来自于香港。特别值得介绍的是,在今年春季拍卖中,推出的"三槐堂之林风眠收藏"主题拍卖,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九幅彩墨作品悉数拍出,其中《湖岸春柳图(柳)》拍出 437.9万港币,《黄山松涛图》拍出 345.2万港币,两幅作品在预展期间便引来众多买家询价。三槐堂堂主,即是香港知名的林风眠收藏家,收藏的历史近三十年。过去他收藏的多幅林风眠作品曾经多次借给博物馆展出,例如1988年台北市立美术馆的"中国──巴黎"联展、1990年代香港艺术中心的林风眠特展,1999年的上海美术馆"林风眠艺术之路"百岁回顾展等;而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于1994年出版的知名《林风眠全集(上、下卷)》中,有许多作品都曾经是三槐堂堂主的收藏,他的艺术收藏品味自然不在话下,也可以称作是林风眠的鉴定行家。

而此次秋拍推出的"林风眠专场",我们又很荣幸得到了三槐堂堂主的大力支持,割舍出了六幅珍藏多年的佳作:1950年代的《东坡赏竹图》、1960年代的《盆花》、1980年代中期的《秋林山居》,及《秋林图》、《海边裸女图》、《芦荡飞雁图》;再加上我们为此次"林风眠专场"精心甄选的其它珍品:1940年代《对镜仕女》、1950年代《瓶花》、1977年的《鸟》、1980年代初的《静物》,以及《仕女》和《花鸟》,此次高水平的专场拍卖势必会掀起新一轮的林风眠热潮。


FOLLOW US. 关注我们